什么才算是“以患者為中心”
真正幫助一所醫院能持續成功的關鍵因素,并不是什么戰略目標,也不是什么流程管理、績效考核,而是這所醫院是否能始終專注、聚焦在幫助患者戰勝疾病、提升生命健康的力量。 |
01
什么是“以患者為中心”?
用“患者價值”這個概念,常常容易讓人感到有些功利,產生一種誤解就是講如何在病人身上賺錢。想講的高大上,但是又很準確,非常難。但是,醫院要服務的對象就是患者,如何幫助患者戰勝疾病,是醫院存在的價值所在。
中國外科泰斗裘法祖老先生曾經打過一個比喻:治療好比過河,醫生和患者都是以彼岸為目標,醫生背著病人過河。在疾病這條湍急的河流中,醫生和患者是一個聯盟,需要共同付出。
患者的價值,不僅僅在于他支付的治療費用,更重要的是患者主動的配合和積極的努力。
有一種病叫慢性心力衰竭,患這種病的患者,生存質量會越來越差,到最后連平躺都成了奢望。這種疾病目前只能依靠心臟移植手術治愈,而全球每年有上百萬個患者,在20年前每年全球只有4000多人才能獲得這種手術,而更多的病人在等待中受盡折磨死去。
1982年12月2日,61歲的患者巴尼·克拉克走上手術臺,接受人工心臟植入手術,但是效果很不理想,術后,克拉克全身插滿了各種管子,經過了112天的痛苦之后,克拉克最終因為器官衰竭和嚴重感染而沒能存活下去。
在接受手術前,克拉科很清楚不做手術,他還可以湊活活一段時間,做了手術,他面對的就可能是痛苦和死亡。但是他最終選擇接受手術治療,他說到:“只愿醫生能以此獲得更多的經驗,在未來可以用于拯救他人。”
經過一個個病人躺在手術臺上接受人工心臟植入手術,今天,人工心臟移植手術已經今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最長的存活期已經達到十幾年,甚至有的人可以背著人工心臟進行跑步、打球。開車。
所有的醫學進步,都強調醫生的權威和努力,但這只是事實的一面,克拉克的病例告訴人們,醫學進步的背后,同樣有無數患者生命的付出和對醫生的信任。
“以患者為中心”是醫院經營的一種戰略思維,它包含這樣的思考:
患者的需要和偏好是什么?
何種方式可以滿足這種需要和偏好?
最適合于這種方式的產品和服務是什么?
提供這些產品和服務的投入要素是什么?
使用這些投入要素的關鍵資產與核心能力是什么?
一所能成功的醫院,一定是從患者開始,通過患者的需求和偏好,決定自己的技術和服務所付出的努力,由技術和服務的價值引導資源的投入,最后獲得醫院的資產和核心能力。
02
“患者”是解開戰略選擇謎題的鑰匙
今天,患者的需求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醫院如何圍繞患者的不斷變化,來選擇自己的戰略呢?
傳統的思考起始于這樣的假設:價值是由醫院創造的。醫院自主地根據自己的能力、判斷決定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醫院只需要通過一些與顧客之間的固定連接通道,就能把醫院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交付到患者手中。
但是,這些假設體現出醫院所做的價值創造,是在一種自我封閉的體系內完成的,價值創造的過程與市場環境存在分離,醫院是依據自己的能力來做選擇。
數字化的互聯網時代,人和人的連接在不斷重構,患者的認知和需求在不斷地提升,不再僅僅單純依賴醫院原有固定的服務而做出自己的行動選擇。為什么一些醫院做出很多努力,但是卻難以提升患者的滿意度,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受自己的傳統思維模式誤導:過多地強調了自身的價值追求,卻忽略了患者的使用過程的價值。
因此,醫院真正始終需要的是保持和患者思維模式的契合,從患者的需求中汲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03
醫院的管理者該如何做?
因此,對于醫院的運營管理者來說,必須聚焦醫院的能量,始終關注患者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換句話說,他們需要把自己的“工作焦點”與“患者”重疊起來。
今天,患者可以更方便地通過互聯網,從全世界了解有關疾病分析、治療技術和治療方案比較、醫院和醫生的評價等各種信息,從而做出更精明的決策。因此,醫院就不能只是一廂情愿地自我規劃服務流程、治療方案、宣傳信息去試圖干預、約束或控制患者,而是要參照外部的環境變化,把醫院內部的資源(人、財、物)供應和患者的需求進行高效的匹配,這是醫院持續獲得患者價值的關鍵。
與此同時,如果要建立屬于自己的時代,醫院的經營者就必須集中醫院的能量專注于相匹配的目標顧客。能量不能夠集中,或者患者范圍過大,都會導致面臨困境,管理者必須保持清醒的邏輯思維。
今天,在市場中一些異軍突起的醫療集團,都歸功于它們的專注和一心一意。做到這一點,就要求管理者具有清晰的目標及方向,并擁有敏銳的患者思維感覺,能夠調動醫院的所有資源圍繞患者需求,展開高效的協力合作,讓產品和服務持續符合患者的期望,從而實現價值創造。
在基于以患者為中心的價值創造運營模式,管理者需要關注的三個核心點:
關注從整個醫療價值鏈到患者的一體化的選擇
關注患者在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
關注產品和服務與患者的融合價值
<文章轉載自健康界,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