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管理視角看國考(二):微創手術占比
一個經驗豐富的醫院院長,通常是如何做出快速的管理判斷呢?
其實,在他的大腦里都有一套“管理模型”和邏輯。比如說,他只要看一眼今天醫院的手術量和門診量,可能就能判斷出今天醫院的整體狀況如何:各個科室忙不忙?手術室排班是否正常?收入狀況是否穩定?甚至是應該去哪個重點科室看看……
只用幾個關鍵指標,就能勾畫出整個醫院的全貌,這就是院長的“管理模式”,根據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管理價值觀,確定哪幾個是關鍵要素,這些要素之間形成什么樣的關系,什么是正常表現,什么是異常。這種模式和邏輯分析,本質和醫生判斷患者病情是一樣的。
但是,今天擺在公立醫院院長面前,有二個挑戰:一個是國家績效考核,50多項指標,太復雜,單純靠個人的大腦和經驗,沒法兼顧。另外一個就是技術和環境因素的變化越來越快,不管是患者,還是醫生護士,都容易產生出乎意料之外的影響,想靠一個固定的方式做好管理,非常難。
所以,今天的院長,必須要借助數據分析,來對抗醫院管理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今天,第二個國考指標專題:微創手術占比
從數學的角度看,這個指標反映的是微創手術在總手術中的比例,比例越大,說明醫院微創手術的能力越強,國家考核是希望逐步提高的。
那么從院長管理的角度看,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1. 動機:我們的目標是什么?
2. 路徑:從哪里開始,如何查找線索?
3. 方法:如何解讀指標背后的含義?
4. 策略:如何做出適當的管理策略?
01
動機:我們該如何提升微創手術占比?
毫無疑問,微創手術是大的發展趨勢,大風口。
外科手術設備和技術的數字化、智能化、高清和3D技術的迅猛發展,讓外科手術全面向微創延伸,而且隨著技術的成熟,門檻在不斷降低,在微創手術領域做創新,也成為各醫院的一大焦點,因此,這個指標是大多數醫院的必爭加分項。
所以,每個院長都要面臨考驗:
我們醫院的日間手術占比還有潛力可以提升嗎?達到什么目標為好?
管理提示:管理目標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就是要管理者去思考怎么配置資源和人力,去縮小這個差距。
02
路徑:從哪里開始分析
提升微創手術占比的關鍵因素:設備技術、醫生水平。
今天,消化、呼吸、骨科、婦科、泌尿外等大部分科室在手術領域都在微創化,微創手術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微創器械和材料的快速升級迭代,因此需要有足夠的設備資金投入和以及相應的醫生技術儲備,否則設備的投入很快就容易落后。
決定能否做好微創手術,關鍵還是醫生的技術水平。這需要醫院幫助醫生們把原有傳統的手術習慣轉變成借助各種高技術器械去完成手術(視線觀察和器械的操作控制),這個學習曲線需要大量的實操訓練積累。
最后,還需要認真研究醫院不同科室的患者病種分布,對微創手術的投入和開展是否有足夠的支持。
因此,院長要想分析如何提升微創手術的占比,就需要深入尋找目標差距,挖掘潛力:
1. 不同科室的當前微創手術都有哪些,哪些是醫院掌握的,哪些是醫院未掌握的
2. 每個科室的疾病分布與可開展的微創手術匹配度(資源投入預估)
3. 每個科室和醫生的微創手術工作量和占比
4. 微創手術的收入和成本結構分析評估
5. 微創手術對耗材占比的影響
管理提示:市場、設備和人的匹配,常常是運營管理分析的重點。
03
方法:如何進行數據分析
我們可以從目標、醫生和一些投入產出比進行數據分析:
1. 目標差距(潛力)分析:
每個科室可以有哪些疾病是采用成熟的微創手術完成,我們做了多少?
2. 微創手術占比的指標趨勢表現:
醫院微創手術占比的趨勢是什么?趨勢說明了什么?
現在的指標異常嗎?如果異常,可能是誰的責任,或者環境出現了什么重大變化?
3.不同科室或醫生組微創手術占比分析:
誰最好,誰最差,平均值在哪里?
他們的潛力還可以挖掘嗎?是整體可以提升,還是個別行為?
科室之間的表現不平衡,是由什么決定的?誰的影響因素大?
4.對可能存在關聯的指標影響:
微創手術對單病種的成本分析
微創手術對整體收入、利潤帶來什么影響?
微創手術是否提升醫院的床位周轉率?
微創手術對高值醫用耗材收入占比是否有影響?
管理提示:任何數據分析,非常困難的是判斷外部因素對指標的影響和變化趨勢
04
策略:應該采用什么合適的管理措施
微創手術是一個發展趨勢,如何對人和設備加強投入,并且在哪些地方加強投入,并且給與什么樣的績效激勵,決策很關鍵。
目標設置:總目標如何設置?是每個科室一刀切,還是有所區別?
資源配置:需要重點增加哪些科室的人員、設備或材料的投入?
人員績效:需要怎樣加強培訓的投入?需要對績效獎金做出調整嗎?沒有完成指標需要處罰嗎?
流程優化:手術器械和耗材的管理使用是否確保規范清晰?
技術創新:我們可以鼓勵開展微創手術臨床研究嗎?
管理提示:
圍繞數據去推動業務發展,一個是要做好全局性的預測判斷,確定整體最優,另外一個是要洞察人性。
總之,對微創手術的占比,醫院要摸底,要有重點針對自己的優勢和患者分布,要肯花資源和時間去培養醫生的操作實踐,沒有足夠的積累,結果只能是紙上談兵。
<文章轉載自健康界,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