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院長視角:中央重磅政策《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的發展》
2021年6月1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國家戰略的角度明確了未來5-10年公立醫院的建設方向和重點,一文激起千層浪,如何真正去解讀這些政策背后的管理動機,并能把自身醫院的發展建設與大勢相匹配,提前卡位,找準資源,做好定位,是每個公立醫院院長值得思考的。
公立醫院的院長,有二個角色,既是醫院的管理決策者,又是國家政策的執行者,因此,面對國家戰略的指導意見,需要進行深度的分析和反思:
(1)國家的未來重點資源會在哪里
(2)國家對醫院哪些方面會重點考核和要求
(3)我的醫院如何定位,發展策略是什么
(一)國家對醫院的未來管理建設要求是什么
《意見》闡述了國家對公立醫院發展的六大核心方向:
1.整合構建新體系,均衡區域醫療資源
2.加強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強化信息化
3.強化精益運營管理,全面開展國家績效考核
4.擴大醫院人事自主管理和績效分配權,改變醫療收入結構和醫保支付方式
5.提倡加強醫院的人文精神建設和醫患和諧關系
6.加強黨對醫院的領導地位
國家戰略管理的核心思路是在服務民生和加強黨的領導基礎上,醫院要學會:
區域化:抱團規模發展、均衡區域資源
創新升級:加強支持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
績效考核,精益管理:降低成本,減緩醫保壓力
擴大自主權:人事和績效管理與編制逐步脫鉤
(二)我的醫院該如何定位
今天,對公立醫院院長最難的是什么?
01、找準定位,知道重點做什么,不做什么
定位,不是空泛的口號,重要的是看清楚在順應國家意志的大勢下,把有限的資源集中投在哪里,更容易獲得成長的空間。
比如說,在區域內,自己醫院處于什么位置,什么是自己的優勢,是全科、中醫、兒科,還是微創手術、慢病管理、上門護理,能否持續投入做專做精,做到區域NO.1,做出能口碑相傳的特色。
找好了定位,就容易清晰自己在區域中的位置,容易知道往哪里做創新,容易找到國家政策支持,容易制定有針對性的績效,容易評估自己的努力成果。
02、做好運營管理,優化資源配置,讓績效考核更富有激勵性
究竟為什么要做好精細化運營管理,只要看看國家對公立醫院每年幾十個量化指標的績效考核,只要看看醫保支付政策的變化,就非常清楚了。
但是,院長的問題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好精細化呢?
首先,精細化意味著各個方面的工作成效是可衡量、可評估的,這就是數字化,這樣才能知道目標要求是什么,我們做到什么程度,差距還有多大。這必須要有信息化做支撐,第一是要實時看的見,第二是能精準定位問題,第三是能預測和評測。沒有信息化的投入支撐,精細化管理就成了空談。
其次,精細化是要靠每個成員的努力和大家協同實現的,因此要能給每個成員或科室分配清晰恰當的目標值,并給以相應的獎勵機制,同時還要讓大家都看的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貢獻大小,這樣才能績效真正發揮作用。同樣,這也離不開信息化。
最后,精細化的管理還在能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和流程,確保醫院的人、財、物的效率和效益與目標是否匹配,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調整。比如我們想提高日間手術占比,就需要深入分析患者分布、手術流程、人員配置、設備耗材、收費結構等一系列問題,努力在每個環節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精益管理。
不抓精細化管理,就連最基本的國考績效都過不了關!
03、要想創新,就要洞察患者的需求,同時激發員工的潛能
醫院的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
為什么要創新?
一個是用更高效的方法解決問題,滿足民眾的需求,一個是能夠促進醫療收入的結構性改變,改變醫護人員的收入分配方式。
院長,如何搞好醫院的創新呢?
第一,醫院要想發展創新,就需要投入資金和人力,這些資源要善于借助大勢來獲得:一個是國家政策主導投入的高地,比如區域醫療中心、中醫防疫,一個是抓住區域空白點,填補區域患者需求,比如上門護理。
第二,從挖掘身邊的問題出發,從解決自身的痛點出發。很多時候,創新點就藏在不好的數據背后,比如為什么上門打針效率低?為什么患者在醫院做了檢查、卻跑到其他家醫院做手術呢?
第三,一定要給醫生們留出時間,不斷地給他們一些分享互動和實踐觀察的空間機會。創新,常常需要很多視角去啟發,打破原有的固化思維,能不斷在實踐中發現細小的變化和收集足夠多的證據,僅僅依靠閉門造車或紙上談兵是不夠的。
第四,就是要包容失敗,能夠給創新者足夠的成就感和價值感。沒有人能保證創新一定會成功,失敗,會給人們帶來挫敗感,但是,我們需要是一種持續不斷的積累,這種積累非常寶貴,能夠幫助人們實現最終的突破。醫學的本質也是如何。
<文章轉載自健康界,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